官方微信
    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要闻
    昆明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发布
    发布时间:2023-01-06 17:37来源:昆滇经济

    12月30日,市政府官网发布《昆明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将以产业规模做大做强、产业链条持续完善、重点技术实现突破为行动目标,以打造产业集群、培育完善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等六方面工作为抓手,充分发挥昆明市矿产资源和清洁能源优势,推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行动目标

    发挥昆明市资源禀赋优势和区位优势,围绕电芯、电池制造,发展“资源—材料—电芯—电池—应用—梯次综合利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实现全市电池产业“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发展。打造国家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和云南新能源电池产业聚集核心区,到2024年新能源电池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力争2022—2024年分别实现总产值100亿元、500亿元和1000亿元以上。形成不少于100万吨正极材料、40万吨负极材料、5亿平方米电池隔膜、5万吨电解液、5万吨铜箔、5万吨铝箔、40GWh电池的产业规模。

    产业链条持续完善。到2024年,新能源电池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基本建成,磷铁系、高镍系、锰系正极材料,湿法隔膜等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四大关键材料,储能电池、动力电池、消费电池及电池回收等领域培育形成若干带动效应明显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重点技术实现突破。在磷镍锰系正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电池辅助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钠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无钴材料电池、固液混合锂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研发应用取得新进展。加强先进储能电池技术研发,促进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的技术共享与融合,推进先进储能电池技术产业化及产品推广应用。

    发展方向

    重点产品。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大力发展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重点发展储能电池;在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磷酸铁锂、磷酸锰锂、磷酸锰铁锂、三元(镍钴锰)等正极材料,加快推动石墨、氧化亚硅、电解液、隔膜、铜箔、铝箔等材料布局。

    产业链上下游。充分利用锂、锰、镍、铜、硅、铝、磷、石墨等矿产资源,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关键基础原材料供应链稳定性。培育引进电池模组和电池包组装生产线,支持做大做强新能源电池终端产品,以昆明为中心促进云南省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重点任务

    1

    着力打造产业集群

    依托资源优势,发挥昆明市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打造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产业集群。云南安宁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发展储能电池、动力电池;云南呈贡产业园区建设成为铝箔、铜箔生产基地;云南东川产业园区结合实际开展新能源电池梯次综合利用;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储能电池、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

    2

    培育完善产业链

    重点培育“磷酸—碳酸锂—磷酸铁锂—储能与动力电池—储能系统与新能源汽车—梯次综合利用”为代表的磷酸铁锂系电池正极材料全产业链条;支持“电池级锰盐—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综合利用”为代表的三元系电池正极材料全产业链条加快发展。推进光伏电站与新能源电池企业开展储能领域合作,探索“光伏+储能”建设模式,为光伏电站配备分布式或集中式储能电站,进一步平滑光伏电站功率输出,更好地满足系统调频、调峰需求。

    3

    优化产业布局

    1. 电池

    依托云南安宁产业园区新能源电池产业配套能力,发挥嵩明杨林经济开发区整车生产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带动效应,面向新能源电池场景应用和需求,提高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本地化配套能力,大力发展电芯、电池制造,力争到2024年形成储能电池、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每年40GWh以上的生产规模。

    2. 正极材料

    发挥磷化工优势,发展磷系、锰系正极材料,重点发展磷酸铁锂、磷酸锰锂、磷酸锰铁锂和三元(镍钴锰)材料产品,力争到2024年形成每年100万吨以上的生产规模,将昆明建成全国最大的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

    3. 负极材料

    依托现有减压渣油等炼油副产品资源,发展针状焦、沥青焦、人工石墨等负极材料,布局硅碳负极和硅纳米线等新兴负极材料,力争到2024年形成每年40万吨以上的生产规模,将昆明建成西南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

    4. 隔膜材料

    结合电池产业链配套需求,依托聚丙烯和炼化一体化发展基础,发展隔膜材料,力争2024年形成每年5亿平方米以上的生产规模。

    5. 电解液

    充分利用磷化工、氟化工资源,加快六氟磷酸锂产能释放,加快布局双氟磺酰亚胺锂等新型溶质及电解液溶剂、添加剂等材料,力争到2024年形成每年5万吨以上的生产规模。

    6. 铜箔、铝箔及其他材料

    发挥丰富的铜资源,支持现有企业围绕“精炼铜-铜箔-锂电池”发展铜箔精深加工,到2024年形成每年5万吨以上的生产规模。发挥绿色铝产业发展优势,鼓励现有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研发生产电池用铝箔、铝塑膜,到2024年形成每年5万吨以上的生产规模。支持引入补锂剂、导电剂、电池结构件、包覆材料等细分领域原(辅)料生产项目。

    4

    强化招商引资

    聚焦产业链头部企业、骨干企业,以做大产业和完善产业链为目标,围绕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引进落地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重点引进储能电池、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项目,配套引进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铜箔、铝箔等项目。

    5

    强化技术创新

    1. 创建技术创新平台

    依托在昆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新能源电池前沿技术和成果,推进高性能电池材料研发和生产,推进高比容量、高比功率、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的电池研发,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

    2. 创建检验检测中心

    依托中汽研汽车检验昆明中心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能源电池材料检验检测中心,提供公共检测及研发服务,具备单体电芯、电池组模块、电池包、锂电池关键材料检测分析等相关能力并对外开展业务。

    6

    构建绿色循环利用体系

    探索构建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新能源电池梯次综合利用体系,支持、引导企业积极做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推动低速电动车、5G基站、数据中心电源等梯次综合利用试点工作,探索形成技术经济性强、资源环境友好的市场化梯次综合利用模式。